學子風采
首頁  -  學生工作  -  學子風采  -  正文
專家為何成“磚家”

作者: 時間:2010-10-21 點擊量:

電影《2012》熱映後曾激起一陣熱烈的讨論,人們熱衷于讨論那災難的時刻會不會發生。由于影片太過真實, NASA不得不出來辟謠,平息人們的恐懼。

而幾個月過後,全球範圍内地質災害頻發,人心誠惶誠恐,有一群人在這個時候就跳出來說話,而且内容總是積極向上的。這群人被人們稱之為專家,不過最近被換成了“磚家”。

專家先前的定義是“對某一事物精通,或者說有獨到的見解的人。我們稱他/她是這一領域的專家”(百度百科)。為何現在網上又有了專家新解:中國獨有的靈長類大型動物,繁衍能力超強,外觀或忠良敦厚或飛揚跳脫或學者氣派等等等等不一,喜金錢名利美色,特點:喜歡亂噴。從以前的倍受尊敬,到現在的“磚家一日不滅,中華一日不興”,專家們的地位可謂一落千丈。

難道隻是幾個地震就颠覆了專家的形象嗎?我想不是的。任何事件的發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後必有某種背景。網民對“磚家”的窮追猛打不是一朝一夕就發生的,而是有個長時間的積累。就拿這幾年來說,媒體頻頻報導一些教授、校長抄襲論文,行為不軌的事迹,一件兩件是個案,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多了之後,人們便對學術領域産生了懷疑,專家學者便被從聖潔的神壇上趕了下來。這樣的情況在曆史上也不少見。孔老夫子在封建社會時期那是何等的尊貴,每個私塾都要設孔聖人的牌位,天天都要拜的,連帝王也不例外。而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入侵、民族的覺醒,先進的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不把孔子當做鬥争對象的,包括鼎鼎大名的魯迅先生。民衆心理期望的極大落差是導緻民憤的直接原因,假如專家不曾榮耀過,今天肯定也沒人這般猛烈的抨擊他們。

話說回來,為什麼國外的專家沒有這樣的遭遇。隻要是學術問題肯定會有人質疑的,但是國外的專家沒有像國内的專家這樣被人诟病唾罵。原因就是國外的專家保持着很強的自主性,他們發表的意見是自己對科學的理解,不必看别人的臉色,對自己的話語承擔責任,名聲靠自己賺,罵名也得自己背。而國内就不同了,一些專家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是因為媒體的宣傳,而且專家的話語又總是有很濃重的政治考量。這倒不一定是政府的嚴格管制,而是許多人在“自我閹割”。鐘南山往往敢說真話、“猛話”,全國的醫生裡應該也有比他更高明的,但是沒人像他這樣敢站出來很負責任的說話。

最近的手機短信、QQ群消息裡經常出現“災害預警”信息,專家出來辟謠時總被人罵。不管專家是不是說話負責,但給人的感覺就是“我是權威,這些都在我的掌控之中,那些市井流言都是胡扯”。這種态度本來就很招人反感,更何況“流言止于智者”而非“權威”。一方面這些權威專家的言論前後不是很一緻,不夠嚴謹,甚至出現先說全球地震活動處于正常水平,後來又說全球可能要進入地震活躍時代的矛盾言論;另一方面,我們的媒體報導方式也有失偏頗,任何專家都不是神,但是似乎每篇對專家言論的報導都像是神谕一樣。媒體喜歡讓群衆絕對相信自己的話,所以幾十年前就開始用專家來進行話語權的壟斷,一直沿用至今(比如大躍進時期用錢學森來壓人)。現在信息交流比以前方便快捷的多,群衆可以通過網絡來搜索交流,權威媒體的權威言論不再是唯一的标準。從某種層面上說,這是一種進步,讓民意得以更加充分的表達,防止嚴重的錯誤發生。但是,不得不說網上一些人到處“拍磚”、謾罵不是好的現象,駁斥他人不是靠髒話,是靠理論事實依據,要是所用人都在用粗魯和暴力解決問題,那就是暴政,會形成另一種層面上的“權威”,這不正是被“拍磚”的對象嗎?

專家絕不是可惡的形象,但我們需要的是更加科學嚴謹為自己言論負責的專家,不是高高在上又不承擔責任的“磚家”。同時我們也需要一個寬松平等博愛的表達話語的環境,也就是要盡量少得管制和盡量少的謾罵。

版權所有:中国·88858cc永利(股份公司)官方网站-WeChat百科
地址:武漢市硚口區航空路13号88858cc永利官网5樓
郵編:430030
電話/傳真:027-83692727
學院郵箱:mms@hust.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