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平凡的大學生,平時勞碌于繁重的課業和繁瑣的事務中,常常感慨生活的機械呆闆。然而,幸運的是,我偶然選修了這門《中國戲曲欣賞》,它讓我的大學生活增添了動聽的旋律,甚至為我今後的生活開啟一扇通往高雅和藝術之窗。
話說我們這個世界充斥滿了聲音,但卻缺少音樂,尤其是真正的音樂。現代人為了逃避空虛,便擠進了喧鬧的酒吧,在燈紅酒綠中放縱自我。殊不知,那充斥于耳的聲響隻是在麻醉大腦的和欺騙靈魂。還有,許多和我一樣的大學生,貌似酷愛音樂,成天把耳機戴着,聽的卻是什麼傷感情歌、勁爆金曲……讓人或黯然神傷,或躁動不安。
聽了這門課,我感歎:音樂當如此矣!透過富麗堂皇的京劇,我仿佛回到了金碧輝煌的皇家宮殿,體驗宮廷生活的豪華氣派;透過婉約清秀的越劇,我又仿佛置身于楊柳岸邊,目睹才子佳人成雙成對的浪漫。當聽到李玉剛的絕妙唱腔時,我忍不住想引吭高歌;又看到越劇王子趙志剛對青年唱家的關心,心事心生敬意。
京劇之美在于恢宏壯闊,越劇之美在于婉約秀麗,黃梅戲之美在于通俗婉轉,評劇之美在于洋溢其中的純樸的生活氣息。無論是哪種類型,哪種唱腔,都是人民群衆的創造成果,都是人文情懷的藝術反映。譬如《梁祝》,不僅表達了人類對真愛的執着追求和對傳統習俗的堅強抗争,而且它本身就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對音樂的鼓芯造詣和對藝術的虔誠熱愛。這些作品,沒有喧嘩,無需雕飾,卻最能觸及人們的心靈,給人以感動和力量。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是人類最原始、也最終極的追求。“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中的句子都是如此富有旋律美,想必那是古人随口吟唱的歌謠。清末民初,咱們中國還沒有國歌,然而在一次國際場合,代表們播放了《茉莉花》,就把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打動了。音樂的力量是無形的,卻巨大得無法估量,因為它作用于靈魂。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音樂頗為純樸,卻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漓江上劉三姐和苗朗們的情歌對唱,傳頌着濃烈真摯的愛情。又如陝北的信天遊和内蒙古草原上飄揚的牧歌,都滿載着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诠釋。
不敢想象,假如沒有音樂,世界将變成啥樣。浩浩空間隻剩吵雜的汽笛聲、恐怖的槍聲和猙獰的叫罵聲……人們都在煩躁中忙碌,在無聊中哀怨!
于是,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音樂瑰美的國度,可以聆聽奇麗的戲曲,觀賞多彩的劇場,在音與畫的交融中感悟人性之美、遐想藝術之妙。
音樂可以怡情,可以言志,可以緻美。朗讀一首情詩,輔以一段梁祝,更加纏綿悱恻;揮灑一硯香墨,伴以一曲天籁,則靈感沓至,創意紛飛……郁悶時,張口高歌,将積郁在心扉的愁緒排洩出去;歡快時,哼一段悠然的夜曲,讓歡樂傳遞到每個角落。
不禁想起小時候在田野裡放牛的情景:清風朗日,溪水歡流,牛兒在青青油草中自娛自樂,蝴蝶在爛漫繁華中怡然飛舞。我不由自主唱起歡快的童謠,一曲接着一曲,忘了歸家,稚嫩而愉悅的聲音飄揚在藍天碧水之間。那是我最得意的時刻~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到了多愁的雨季,開始陶醉在劉德華、張學友、周傑倫那撕心裂肺的流行歌曲中……現在,我的音樂花園又開辟了一條幽雅之路,“曲徑通幽處”,我迷戀于優美的民歌和戲曲中。課間的二十分鐘,我會一人在樓梯窗前自娛自樂地高唱:“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顔……”
感謝音樂,願此生與您長伴!(作者:謝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