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認為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我終生所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給我們培養的良好習慣。”
培根在談到習慣時也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說:“我的生活過得像鐘表的機器那樣有規則,當我的生命告終時,我就會停在一處不動了。”達爾文所說的“規則”,便是指良好的習慣。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那麼,大學生應該着力養成哪些良好的習慣呢?日前,在牛耳教育集團主辦的大學生就業力大講堂上,有關專家建議,為了今後的職場發展和事業的成功,在校期間,大學生應養成七種良好習慣。
1.積極主動。每個人都有他必定成功的方式,愛迪生成功的方式是勤奮刻苦;丘吉爾成功的方式是他那永不放棄的精神。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才是積極主動的心态。要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還要時刻準備着。同樣是水壺,普通人燒出的是開水,而瓦特卻燒出了蒸汽機;同樣是手被草葉子劃破了,普通人隻會想到埋怨草的無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魯班卻想到了發明鋸。造成這種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答案隻有一個,就是因為瓦特、魯班平時積極主動,一心向學,所以,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他們靈感的火花。
2.以終為始。這件事是你必須要做的嗎?不完成會怎樣?這是你想要的嗎?它和你的目标直接相關嗎?這樣做的回報及收益高嗎?我們應該經常這樣自問,以終為始提出問題,這樣有助于我們進行選擇。
3.要事第一。即養成有效管理時間的習慣。由于時間具有供給無彈性、無法積蓄、無法替代和無法失而複得的特性,因此有效管理時間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據調查顯示,普通人15%的時間用于做那些不緊急但很重要的事,但成功人士卻把65%~80%的時間用于做這些事情。可見那些不緊急但很重要的事才是我們的要事。
4.雙赢思維。競争有四種結局:損人利己、損己利人、兩敗俱傷和雙赢共存。在學習中我們隻有養成雙赢的思維習慣,才能避免兩敗俱傷。
5.提高溝通技巧。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要講究語言表達的藝術。如盡量不要使用術語和方言;避免使用“但是”;要使用積極的語言;要從對方的立場出發;還要避免将個人意見權威化。其次就是要努力充當一個好的聆聽者。
6.綜合效率。就是要養成有團隊意識的好習慣。聯想集團的前任總裁曾說過:“沒有完美的個人,隻有完美的團隊。”和鷹一起飛,總能飛得高,隻有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一起努力,才能有所收獲。那些光會嫉妒、排斥别人的人,最後終歸将一無所獲。
7.不斷更新。我們将來惟一的競争優勢就是我們願意學習,而且學得比别人快。因此養成不斷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