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學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專家共識》專家組
2020年3月13日
1.高度重視高校開學的疫情防控
2019年12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nCoV-2019)肺炎在湖北省武漢市出現并暴發,之後迅速蔓延至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一個重大威脅,也是對全國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體系的一次重大挑戰。
雖然高校決定開學學生返校時疫情應是已經得到完全控制,但開學前期準備及開學後到新冠肺炎的疫情完全消除之前,疫情防控依然是重中之重,必須高度重視。面對從全國各地回歸的師生、員工,如何有效地預防及避免可能發生的二次聚集感染成為高校開學疫情防控的關鍵問題。
各高校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十六字方針“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在充分認識高校疫情防控的複雜性、嚴峻性與重要性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高校全體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1.1高校疫情防控的複雜性
高校人群的密集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從人群數量來看,根據教育部 2018年教育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高等教育在校人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平均每所高校在校人數達1.4萬餘人。同時,高校師生的活動空間相對有限,且存在活動的時間、空間、軌迹高度重合的現象。大量師生在高度重合時間内聚集教室、餐廳、圖書館等相對密閉場所,從而形成高校人群的高度密集特征。
高校人群組成的複雜性了增加疫情防控的風險。大多數高校招生範圍遍布全國,開學後學生來自疫情狀況不同的各地,長途返校途中的疫情暴露情況也不可預知。同時高校人群構成不僅涵蓋在校學生、教職員工,還包括廚師、保安、保潔等在内的後勤人員,以及校内商攤、超市、文印店、餐廳等方方面面的校内商圈員工。還有部分高校内部設置有家屬院、附屬幼兒園、小學、中學、賓館等場所。
1.2高校疫情防控的嚴峻性
首先,高校疫情防控的嚴峻性體現在新冠肺炎本身的高風險。其次,高校疫情防控的嚴峻性體現在防控過程的高難度。第一,高校人群高度密集及強流動性增加了疫情防控難度;第二,公共物品利用率高,極易受到病毒附着污染,從而成為病毒傳播的媒介;第三,高校閱覽室、報告廳、圖書館、辦公室、食堂等人員聚集場所普遍存在空間相對封閉問題,通風不暢的環境為病毒滋生與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溫床”,極易産生群體性疫情暴發事件;第四,校級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及基礎建設滞後,無法承擔疫情防治工作;第五,疫情發生可能引發應急心理反應或心理危機,甚至導緻群體恐慌事件;第六,網媒介質下高校輿情傳播的控制難度較高。
1.3高校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高校疫情防控是本次疫情阻擊戰的最終決勝環節。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已進入關鍵環節,全國各地區新冠肺炎确診患者實現多日“零”增長,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高校即将迎來複學潮。實施高校疫情的防控工作,切實保障高校全體人群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推動高校工作正常運轉與環境穩定,是教育系統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核心政治任務。從短期目标實現來看,加強高校疫情防控工作,避免新冠肺炎“卷土重來”, 是奪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後勝利的關鍵一步。
高校疫情防控是公共衛生防控重要組成部分。從長期發展部署來看,加強高校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是高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長期戰略部署。以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為契機,針對本次高校疫情防控暴露出來的短闆和不足,抓緊補短闆、堵漏洞、強弱項,推動高校形成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長期發展戰略。要把防疫與今後校園公共衛生建設和個人健康生活方式推廣結合在一起。不僅要切實做好當前的防疫抗疫,還要建立促進公共衛生的長效機制,在大學生群體中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塑造健康一代人。
2.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管理體系
2.1疫情防控領導組織體系
各高校應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由黨政主要領導擔任小組組長,小組成員包括校級領導班子、學工處等部門負責人以及校衛生防疫人員。建立高校、院(系)、年級(班級)的校内三級防控工作聯系網格:黨委書記擔任疫情防控一級責任人,分管校領導為直接負責人;院(系)書記擔任二級責任人,輔導員為直接負責人;年級主席(班長)擔任三級負責人,其他年級(班級)幹部為直接負責人,分級落實各主體責任,通過學生自我管理,加強對校、院(系)、年級(班級)内學生的日常健康報告和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
2.2疫情防控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兼顧疫情防控和開展正常教學活動的雙重任務,根據疫情防控的實際需要和變化情況建立完善疫情管理體制機制,主要管理制度建議:
2.2.1健康管理制度
(1)各學校應在開學前對所有教職工及學生建立個人健康信息檔案,開學後切實掌握所有人員健康動态狀況,嚴格實行“日報告”(具體次數根據情況确定與調整)。
(2)排查返校師生身體健康狀況并實施分類管理。院系、學工、班級應層層落實對學生的健康管理。
(3)做好返校出行保障,并收集返校人員乘坐交通工具信息。學生及教職工返校途中應遵循交通防控要求,做好個人防護。
2.2.2信息報告與公布制度
(1)提前通過微信、QQ群、高校官網等渠道公布高校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成員名單和聯系方式。
(2)向返校師生提供屬地發熱門診咨詢專線、定點醫院聯系方式、疫情聯防聯控專線以及心理援助熱線等信息。
(3)利用高校的滾動屏幕等顯示設備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及時發布疫情動态。
2.2.3防疫資金與物資保障制度
财務部門應保障疫情防控的資金投入,後勤部門購置、儲備必要的防護用品、消毒器具,并對使用情況進行詳細的管理和記錄。
2.2.4校園出入、出差管理制度
(1)各學校應當隻允許健康人員進出入。教職工上下班應盡量選擇步行、騎行、自駕等安全系數高的方式。如需乘坐公共交通,應做好個人防護。學校各出入口應安排安保人員值守,對所有出入學校人員進行體溫檢測或查看健康碼和相關證件。
(2)原則上禁止不必要的來訪,應盡量減少來訪人員。如确有需要,安保人員應進行體溫檢測或查看健康碼和相關證件。對于符合要求的來訪人員,應該采取實名制登記。
(3)建立返校學生外出審批制度。原則上,在校内住宿的學生返校進入校園後沒有必要不應外出。确需外出應報經輔導員審批。
(4)建立出差審批制度,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變化适度調整審批原則。學校應掌握在外出差教職工及學生健康動态狀況。
2.2.5日常監督與應急處置制度
(1)加強校園環境場所衛生檢查。學校總務部門加強對校園環境,教學辦公場所,食堂、宿舍樓等生活場所防疫措施的監督管理;建立衛生清潔、消殺檢查通報制度。
(2)加強對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日常運行的安全管理,對存在的問題應當進行通報并整改。
(3)建立應急隔離管理制度,一旦出現疑似症狀的師生立即按照疫情處置流程隔離處理。
(4)建立監督追責制度,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督查,建立責任制和追責制,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落實。
2.2.6 疫情防控總預案
各高等學校應當編制疫情防控總預案,對于開學準備和開學後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預先安排,責任分解到人。發生相關情況,嚴格按預案執行。學校各部門應統籌協調,協同配合,形成一股合力,營造學校疫情防控校園氛圍。落實院系領導責任制度,增強書記、院長作為疫情防控第一負責人的責任意識。
3.做好開學準備
3.1健康普查與人員分類
(1)健康普查與報告:進一步落實師生健康狀況日報制度,每天早晚各測一次體溫,師生本人上報本人及同居住家人的健康狀況。學校在開學前應提前對教職工和學生進行全面摸排,彙總師生的健康狀況并進行人員分類管理。
(2)人員分類處理:對于四類人員(确診的新冠肺炎患者、疑似的新冠肺炎患者、無法明确排除新冠狀肺炎可能的發熱患者、确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以及正在接受隔離的師生嚴格執行當地防疫部門的管理規定隔離治療,在完全恢複健康之前不得返校。同時應安排專人負責與相關師生聯系,動态追蹤其健康狀況。
(3)返程途中監測:對外地師生返校途中的健康信息進行監測。發現疫情暴露或疑似暴露者應根據情況在指定地點隔離留觀排查。目前全國各地區陸續實行健康碼通行管理,師生可遵照屬地原則在當地申領健康碼以滿足出行、返校的需要,學校在信息摸排中也應将健康碼申領情況進行彙總,以便于後期持續、高效地健康信息管理。
3.2 校園環境衛生管理
(1)對校園整體環境進行綜合檢查,做好清潔衛生,徹底消除衛生死角。
(2)對教室、食堂、宿舍、辦公樓、圖書館、報告廳、體育館、電梯間、公共衛生間等教學、辦公及生活區域定時進行預防性消毒。
(3)在公共場所的入口處如食堂、圖書館、教學樓、大教室等地方,安置免洗洗手液、消毒紙巾等物品,方便老師、學生随時可以清洗雙手。教學樓及辦公樓的公共衛生間應配備日常所需的肥皂、洗手液、抹手紙等物品。
(4)除原有垃圾桶外,在校園醒目位置增設幾處标志明顯的垃圾桶專門用于丢棄使用後的口罩等疫情防控廢棄物。
(5)室内場所提前開窗通風換氣,通風條件不足場所可設置排氣扇等抽氣裝置。
3.3 食堂衛生管理
(1)對食堂備餐區及用餐區環境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
(2)為工作人員配備防護口罩(符合GB2626、GB19083标準),備餐區工作人員還應配有統一的工作服和工作帽。
(3)設置充足的洗手設施,并配以足夠的肥皂或洗手液。
(4)對儲存、運輸食品的器皿、炊具、餐飲具和加工用品等進行消毒。
3.4 空調通風系統與給排水系統運行管理
(1)空調通風系統與給排水系統運行及管理需嚴格按照《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辦公場所和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指南》要求進行。
(2)日常清洗消毒按照《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消毒規範》(WS/T396-2012)要求進行。
3.5 防疫設施與物資準備
(1)做好校園封閉設施建設,在校園各出入口設立體溫監測點。
(2)在醫務室、校醫院設立應急留觀點,留觀點位置須相對獨立,設單獨通道,并配備相應的防護設備和醫護人員。
(3)物資儲備應包含應急物品和防護物品兩部分,應急物品包括測溫儀、體溫計、含氯消毒液、84消毒液、紫外線燈等;防護物品包括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橡膠手套等用品。
4.開學後關鍵環節管理
4.1人員健康管理
4.1.1健康信息動态管理
實施師生健康狀況每日“零報告”制度。師生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時報告疫情防控管理人員。學校應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同時告知家屬或家長。協助本人及時就醫,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做到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加強對因病缺勤情況的動态管理。做好師生的缺勤、早退、請假記錄,對因病缺勤的教職工和學生及時追訪和上報。
4.1.2加強防疫抗疫培訓
加強公共衛生法治教育,普及防疫法律知識。高校師生應提高法律意識,自覺遵法守法。開展多種形式的疫情防控宣傳活動,開設線上和線下專題防疫知識培訓活動。線上結合學校提供的網絡教學平台,制作疫情防控知識相關課程,并通過MV等形式向學生廣泛宣傳。線下鼓勵教師結合專業教學,将疫情防控知識融入課堂,言傳身教。同時,可通過學術論壇等形式,将防疫知識融入學術活動中,普及相關防疫知識。
4.1.3加強自我防護與健康活動
(1)教職工及學生應遵循“十不”行為。内容包括:不聚會、不聚餐、不搞活動、不進娛樂場所、不随地吐痰、不恐慌、不瞞報、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2)加強自我防護,增強衛生健康意識,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盡量避免到人多擁擠和空間密閉的場所,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和家禽家畜。盡可能避免與有呼吸道疾病症狀(如發熱、咳嗽或打噴嚏等)的人密切接觸。
(3)加強中醫藥預防新冠肺炎的知識普及,開展中醫藥健康養生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将運動養生和中醫藥防病的理念融入到教職工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樹立健康生活和日常康養運動的意識。學校可以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聯合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的有關内容,在中醫師指導下制定中醫藥預防方案,采用中醫藥預防措施。
(4)加強心理健康管理。學校應設立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小組,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各種途徑進行心理援助。各院系、學工系統應關注師生心理健康,強化心理健康服務。對有需要的教職工及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及時識别高危人群,展開針對性心理輔導。可參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實例手冊》中心理評估方法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發現突出問題,應按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要求進行防控,并及時上報。
4.2場所與公務管理
(1)校園環境場所管理:教學、辦公場所實施嚴格清潔消毒管理,保持教室、辦公室等室内空間空氣流通,加強消毒劑等保潔工具管理,實施垃圾分類管理,及時對廢棄口罩專用回收點、垃圾投放點和收集站進行清運和消殺。
(2)公共教學場所及教學設施管理:非因教學或經管理部門批準不得使用教學場所。對電腦室、音樂室、舞蹈室、自修教室等,建議僅在白天開放。加強圖書館圖書借閱管理,開放自助借、還書服務,對于返還圖書進行消毒。
(3)行政辦公管理:推進學校辦公信息化,鼓勵在線辦公、無紙化辦公。精簡會議,控制會議規模和時間,會議場所應注意消毒。
4.3教學活動管理
(1)教學環節: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場所,避免過多人員聚集。鼓勵教師申請開展室外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方式。
(2)實驗環節:對于因延期返校而無法開展的實驗、實踐等培養環節,返校後,各院系在實驗安排、實踐環節等方面積極創造條件,做好教學計劃的統籌銜接,盡快補足培養環節。對于醫學及相關專業,參與臨床實踐的應加強健康管理,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臨床實踐教學内容,開展動物實驗應嚴格執行實驗室規章制度。
(3)考試考核環節:應合理安排考試計劃、考核場所,避免人員過度集中。對于符合教育部門要求的,按疫情情況可采取延期考、線上考等靈活的考試考核方式。
(4)畢業環節:根據教育部盡早就業、按時畢業的精神,合理安排畢業生畢業、就業工作。聯合企業采取空中宣講會、線上招聘等多種方式。對于畢業論文,不應因疫情降低論文質量要求,對于畢業論文的答辯形式,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視頻答辯等多種答辯方式,并做好答辯過程的記錄備存。
(5)特殊情況的處理:對于教師出現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的,可暫停該門課程,嚴禁帶病授課。對于班級中出現疑似或确診病例的,應暫停該班課程。對出現疑似感染症狀的學生根據防控部門要求進行醫學處理。其他學生及其同寝室學生,按照防控部門要求不需要去指定地點的,應在寝室進行隔離,由食堂統一提供用餐。所在院系應安排專人(輔導員)負責停課學生思想教育,每天安排兩次(中午和晚上)學生情況檢查,協調處理相關事宜。可使用慕課、空中課堂等多種形式開展在線學習。
4.4用餐環節管理
4.4.1 人員安全管理
(1)加強崗前管理:每天對食堂人員進行晨檢和餐前檢查,做好記錄和建檔工作;有疫情暴露風險者一律不得上崗。食堂人員應盡量避免與具有呼吸道疾病症狀的人員密切接觸,避免接觸野生動物、養殖禽畜動物。
(2)加強上崗管理:所有在崗人員應全程佩戴口罩上崗,且按規定及時更換口罩。食堂人員要抓好個人衛生,嚴格按規範洗手消毒,尤其是在制備食物前、加工生食或熟食之後、餐前便後、接觸垃圾後。
4.4.2 食材、用品與環境管理
(1)加強食材管理:禁止經營、貯存野生動物或野生動物制品。嚴禁采購、使用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動物肉類及肉制品。食品加工制作要符合《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範》,嚴格按照相關規範要求,确保食品安全。
(2)加強用品管理:炊具、餐具等各類用品必須嚴格消毒。餐具須按照《食(飲)具消毒衛生标準》進行高溫消毒,确保做到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
(3)保障環境衛生:每天對加工售賣區域、就餐區域、保潔設施、人員通道、電梯間和洗手間等進行消毒,洗手間應配備洗手水龍頭及洗手液、消毒液等。保持加工區域和就餐區域的空氣流通,定期開窗通風,并對空氣過濾裝置進行清潔消毒。
4.4.3 配餐就餐管理
(1)在顯著位置張貼疫情防控知識海報,如佩戴口罩、勤洗手、排隊保持距離等。
(2)在食堂入口設置洗手池,并配備洗手液等。
(3)鼓勵學生購買食堂套餐,打包就餐。
(4)學生就餐排隊時應與他人盡量保持一定的距離,盡量錯峰就餐、分散就餐,避免紮堆就餐、面對面就餐,餐前餐後及時洗手。
(5)就餐時應使用食堂高溫消毒後的餐具用品,或使用清潔消毒後的自備餐具。
(6)有發熱、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者,不得進入食堂就餐,應派專人送餐至應急留觀點。往隔離區送餐的人員應做好自身防護,需佩戴口罩、消毒手套并使用一次性餐盒或相對固定餐盒送餐,送餐至隔離區樓門口指定位置即可,不得進入樓内、室内,不準使用公用餐具送餐。餐飲具每次使用後應嚴格按消毒→清洗→消毒的程序操作,及時消毒,獨立存放。
(7)如有近期出現有疑似病例或确診病例就餐過的食堂,應及時與屬地疾控中心聯系,開展随時消毒和終末消毒。
5.學生管理
5.1學生健康管理
(1)建立疑似報告制度(健康打卡):做好學生健康狀況核查,排查隐患,控制風險。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學生應及時上報學校疫情防控人員,并到校醫院(醫務室)進行醫學排查,對與其接觸人員測試體溫并進行醫學觀察。
(2)完善班級管理制度:設立院系、年級、班級、寝室負責人、導師團隊負責人等負責人制度,并且随時報告所在團隊人員活動地點變動情況和人員健康情況。
(3)加強社團組織的管理:學校團委及相關部門,加強對學生會、研究生會集體活動的管理,一般不應組織大型集體活動。
(3)促進健康行為:增強衛生健康意識,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行為。适量運動、保障睡眠、不熬夜。
5.2學生宿舍管理
(1)專人負責:保持學生宿舍及公共區域清潔,定期消毒,同時做好記錄,保持幹淨衛生、通風。
(2)封閉管理:學生刷卡進入宿舍區(樓),謝絕外人來訪。宿管人員每天進行晨檢,做好記錄和建檔工作。
(3)消毒管理:定時對學生宿舍公共場所進行全方位清潔消毒,尤其是樓梯扶手、門窗、電梯等使用頻率較高區域。組織學生值日,每天對寝室内部進行清潔打掃和開窗通風,并每周進行查寝檢查。
(4)物資保障:保障學生宿舍疫情防控物資,按照學生規模配備口罩、體溫計、洗手液、消毒劑等防疫必備品。根據需要設置發放點,方便使用。
6.醫療支持與應急隔離
6.1校醫院和醫務室的醫療支持
校醫院和醫務室應提供相應的醫療支持。校醫院和醫務室設立新冠肺炎疑似排查專區和隔離房間,專區按照《醫療機構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中的規定進行設置。
6.2應急措施
在校教職工或學生一旦出現發熱、咳嗽、乏力等疑似新冠肺炎的症狀時,應立即到校醫院或醫務室建立的專區進行初步排查。
(1)經排查為疑似的教職工或者學生,安排至隔離房間,立即向轄區疾控中心或定點醫院上報,由他們指派專業人員進行進一步排查,再次排查時可明确排除新冠肺炎可能性的可普通就診,仍疑似的應由疾控中心或者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采取專業的轉運措施轉運到具有診斷新冠肺炎資質的醫院進行診斷:①經診斷确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上報傳染病,于定點醫院進行治療,同時學校積極配合做好流行病學調查,以班級為單位,确定防控管理場所,排查甄别密切接觸人員,嚴格采取消毒隔離等針對性防控措施。②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感染可能的發熱患者、确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均按照相關規定分類集中隔離。
(2)經排查排除新冠可能性的教職工或學生,可普通就診。
附:專家共識的形成
本專家共識由清華大學法學院聯合88858cc永利官网和湖北中醫藥大學提議,中國衛生法學會教學與學科建設委員會發起、組織,在88858cc永利官网、湖北中醫藥大學相關人員的努力下完成初稿,廣泛征求意見後形成。編寫與咨詢專家來自衛生法學、衛生管理、高等教育、公共衛生、中醫藥等相關專業,既有理論研究人員,也有教學管理實踐人員。具體人員名單如下:
編寫專家
申衛星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教授、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兼教學與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發起人)
樂 虹 88858cc永利官网88858cc永利官网、同濟醫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發起人)
趙 敏 湖北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發起人)
王 平 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教授
馮占春 88858cc永利官网88858cc永利官网院長 教授、同濟醫學教育研究所執行所長
尹 平 88858cc永利官网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張家宇 88858cc永利官网醫學教務處、88858cc永利官网博士
田 野 88858cc永利官网附屬協和醫院(第一臨床學院)、88858cc永利官网博士
咨詢專家:
高春芳 中國衛生法學會會長
王晨光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副會長
鄧靜萍 88858cc永利官网同濟醫學院副書記、同濟醫學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尹 梅 哈爾濱醫科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教授
向 明 88858cc永利官网醫學教務處處長 教授
王 嶽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教授
陳 剛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饒 偉 空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
黃存瑞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管理系主任 教授
楊淑娟 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姜柏生 南京醫科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 教授
蒲 川 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 教授
石 悅 大連醫科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教授
宋華琳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教授
舒 濤 88858cc永利官网醫學教務處副處長
張 靜 上海中醫藥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室主任 教授
劉長秋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生命法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員
滿洪傑 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教授
古津賢 天津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
侯國躍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
趙西巨 山東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法學系主任 教授
王 萍 哈爾濱醫科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劉蘭秋 首都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
楊 芳 安徽醫科大學醫學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
杜仕林 南方醫科大學衛生法學研究中心主任
鄧 虹 昆明醫科大學法醫學院副教授
齊曉霞 濟南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
劉炫麟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副教授
編寫秘書:
毛一晴 88858cc永利官网88858cc永利官网博士生
冉思邈 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生
伏钰珩 88858cc永利官网88858cc永利官网碩士生
鄭 玲 88858cc永利官网88858cc永利官网碩士生
李 蕾 88858cc永利官网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生
姜锴明 東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生
張澤苗 88858cc永利官网88858cc永利官网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