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醫療救助籌資需求測算及其支出影響因素研究
博士研究生:易春黎 導師:姚岚 教授
中文摘要
醫療救助(Medical Finance Assistance,縮寫MFA)是政府通過提供資金、政策與技術支持或社會通過各種慈善行為,對因患病而無經濟能力治療的人群實施專項幫助和經濟支持的一種醫療保障制度。它被認為是遏制健康貧困,促進健康公平,改善貧困人群健康質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建立和完善貧困人口醫療救助制度既是現代政府的重要公共職能,也是國家對公民基本健康權益的直接彰顯。
自2005年我國政府啟動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以來,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得到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城市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托底。但相對于發達國家成熟、穩定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的城市醫療救助制度還處于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階段,面臨着諸多的技術瓶頸和困境,群衆強烈的健康需求與救助資金的稀缺以及有限資金的高額沉澱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當前救助管理和制度研究的不足。合理預測群衆需求,統籌規劃資金,準确預測救助資金支出,提高現有救助資金的使用效率成為強化醫療救助制度管理,充分發揮醫療救助公平保障作用,促進社會健康公平的重要技術問題,亟需加于研究和解決。
一、研究目的
在合理界定救助範圍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城市醫療救助籌資需求測算模型,基于衛生服務實際利用數據制定相對準确、易于操作的醫療救助籌資需求測算的思路和方法,并通過對樣本地區籌資需求測算進行驗證,為國家醫療救助籌資标準和策略選擇提供建議和參考。同時,對城市醫療救助利用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讨,明确救助對象醫療救助利用的障礙,為城市醫療救助方案的進一步完善提供政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了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綜合運用了文獻歸納分析、邏輯演繹、成本效益分析、數據模型分析等方法,合理構建城市醫療救助籌資需求測算模型,并結合樣本地區實際數據進行了模拟測算。同時,結合上海、武漢等6個城區貧困家庭入戶現場調查,構建城市醫療救助服務利用的概率模型,對影響城市醫療救助利用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
三、主要研究結果
(一)城市醫療救助的功能與定位分析
通過在我國醫療保障宏觀系統環境中對城市醫療救助的功能和現狀研究發現,随着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全面開展,城市醫療救助與社會主體保險制度之間的關系由之前的平行運行轉向為縱向銜接,在保障制度覆蓋上的補充作用日益減弱,作為保障制度托底的作用更加突出和明顯。在救助資源限制的情況下,政府醫療救助應定位在保障城市貧困人群(主要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和低收入重病患者)的醫療保障上,包括對基本醫療保險保障下仍處困境的貧困對象和仍然遊離于基本醫療保險之外的貧困居民的提供醫療保障,同時積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對特重大疾病、高額醫療費用患者的醫療救助,共同築牢醫療保障體系的托底層。
(二)城市醫療救助救助範圍的合理界定
通過以家庭為單位對低保居民和低收入居民的就醫經濟風險臨界線的測算,發現當前情況下城市低保居民對基本醫療服務普遍缺乏抵抗能力,而低收入居民在維持基本生活之餘尚能夠有效保障其對基本醫療門診服務的利用,但對住院醫療服務仍然難于承擔。在城市醫療救助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城市醫療救助應對低保居民和低收入居民區别對待,分類施救,在對低保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實行全面救助的同時,将低收入家庭的住院醫療服務納入醫療救助的保障範圍。
(三)不同醫療救助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比較
根據醫療救助是否資助救助對象參保,當前我國城市醫療救助可以分為相對獨立的單純救助模式和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綜合救助模式。通過對兩種救助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發現,綜合救助模式下資助救助對象參保并不一定能夠提高救助對象的實際保障水平。當前情況下,資助救助對象參保的人均參保補助标準、救助對象的年住院率、次均住院費用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實際補償比例的高低共同決定了綜合救助模式的效益成本比率,也是綜合救助模式與單純救助模式成本效益比較和模式選擇的關鍵因素。分别以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保險的平均水平和2009年重慶市渝北區的統計資料為依據,進行的典型案例分析也顯示當前情況下,資助救助對象參保的實際成本大于救助對象從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中獲取的收益,存在救助資金向普通人群的逆向轉移,綜合救助模式尚未能有效提高醫療救助的保障水平。
(四)城市醫療救助籌資需求測算分析模型與思路
通過系統分析需要、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相互關系,将城市醫療救助籌資需求界定為:一定條件下,為了保障城市低保居民和低收入居民等救助對象對必需醫療衛生服務的獲取和利用,面對救助對象充分利用醫療保障、社會救助、家庭支持等各種渠道仍無法解決的疾病經濟負擔,政府需要并且能夠籌集到資金額。同時,以衛生服務需求為基礎,構建了城市醫療救助籌資需求測算模型,制定了五個關鍵步驟:(1)測量救助對象就醫經濟風險;(2)通過費用分層和分攤,剔除保險報銷費用,計算個人就醫經濟風險損失額;(3)根據救助對象家庭的就醫經濟風險臨界線,測算出城市醫療救助理想模式的籌資需求;(4)在理想模式的基礎上,依據實際救助方案中設置的起付線、封頂線等,對救助對象實際個人負擔的門診和住院費用進行合理分層,對救助補助範圍内的費用層次進行累計,測算出現實條件下城市醫療救助實際籌資需求;(5)綜合考慮醫療服務費用增長和救助制度的拓展,實現籌資需求的動态測算。
(五)城市醫療救助籌資需求測算方法與實證研究
根據城市醫療救助籌資測算模型,按照五個關鍵步驟,通過對各個步驟的通用公式的推導,建立基于就醫經濟風險測量技術的籌資需求測算方法,并以重慶市渝北區2009年城市醫療救助對象實際衛生服務利用數據為基礎,對2010年渝北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政策調整後,城市醫療救助籌資需求進行了實證測算。在不考慮衛生服務費用增長和救助對象範圍擴展的情況下,2010年渝北區城市醫療救助籌資需求為1133.81萬元(包含政府資助救助對象參保經費440.10萬元),救助對象人均籌資約220.82元;考慮費用增長則需籌集資金1153.15 萬元,救助對象人均籌資224.58元,約為2009年醫療救助實際支出的1.14倍。
(六)城市醫療救助利用影響因素分析
在以經濟援助為主要救助方式的情況下,我國城市醫療救助,尤其是住院醫療救助的申請和利用是以相應醫療救助服務的利用為前提和基礎。根據醫療救助利用的程序,将醫療救助分解為醫療服務利用和救助資格申請兩個彼此相對獨立又彼此銜接的過程。分别就影響受訪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的相關因素和限制受訪居民救助資格申請的相關政策因素對醫療救助利用的影響進行了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受訪居民自訴健康狀況、醫療保障形式、人均月收入、人均月醫療支出、醫療救助實施期限以及受訪居民對醫療救助政策的知曉程度均是影響醫療救助利用的重要因素。
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住院醫療救助利用的概率模型,進行貧困居民住院醫療救助利用相關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受訪對象自評健康狀況、月人均醫療支出、救助政策的知曉程度、住院救助病種範圍和住院救助的起付标準等因素對受訪居民住院醫療救助的利用均具有顯著性的影響。
關鍵詞: 城市 醫療救助 籌資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