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貧困地區衛生人力資源狀況及其開發策略研究
博士研究生:謝 娟 導師:方鵬骞 教授
中文摘要
研究目的
了解當前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力的整體情況(包括總體數量、結構、執業水平、培訓、流動等)以及貧困地區衛生人力資源制度建設的情況,分析現存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與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情況相适應的、可持續的衛生人力開發制度建議,以期推進當前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事業的發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理論分析、文獻回顧、個人深入訪談、專題小組讨論等定性研究方法與定量數據調查的研究方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根據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從全國抽取河北省、湖北省、江西省、甯夏回族自治區、重慶市、雲南省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作為現場研究的調查地區,在每個省内,抽取2個國家級貧困縣,在每個縣抽取10個鄉鎮(其中2個鄉鎮進行現場調查)。
本次現場調研共抽取全國6個省份13個樣本縣(含預調查縣),共調查了51家縣級醫療機構(縣綜合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1家鄉鎮衛生院。在定量調查的同時,對省衛生廳、縣政府、縣衛生局等政府官員、衛生行政管理人員,以及縣鄉衛生機構的負責人、衛生技術人員、鄉村醫生等人進行了訪談和讨論。
研究結果
(一)衛生人力資源及貧困的理論分析:借鑒國内外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對人力資源、人力資本,衛生人力資源、貧困等概念進行界定。并在此基礎上探讨探讨貧困理論基礎以及衛生人力資源對消除健康貧困的影響。
(二)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才現狀
1. 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員總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調查發現貧困地區縣、鄉兩級每口衛生人員數、衛技人員數、醫生數、護士數都低于全國縣、鄉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更大。鄉級衛生機構人力匮乏情況更為突出,有的貧困地區如甯夏、雲南的樣本縣僅為全國水平的60%左右。
2. 貧困地區衛生機構衛生人員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
貧困地區衛生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其中無職稱人員、無專業學曆人員比例仍然較高;本科及以上學曆、高級職稱衛生人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縣級醫療機構,鄉及以下醫療機構衛技人員學曆職稱明顯偏低。此外,衛生人員結構不合理顯現突出,主要表現為衛技人員與管理人員比例、醫護比例不合理。如農村貧困地區縣級醫院(二級醫院)衛生人員的醫護比僅為1:0.5,鄉鎮衛生院僅為1:0.38。其次衛生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醫療機構現有人員存在老化趨勢,其中預防保健機構比以臨床為主的醫療機構更為嚴重。
3.貧困地區基層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東、中、西部地區分布基本均衡
農村基層(鄉鎮、村)衛生資源的配置公平性是保證農村基本醫療的前提條件。本研究對東、中、西部地區基層衛生人力的配置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在反映人均衛生人力資源擁有數量情況和質量情況的大部分指标上,地區間基本均衡,方差分析、卡方檢驗差異沒有顯著性。但是在基層在基層護理人員的人均擁有量上、西部地區貧困縣更低于東、中部地區貧困縣,差異有顯著性(F=5.593,P=0.023);在鄉村醫生的學曆水平和從業時間上,西部地區均低于中、東部地區,差異有顯著性(P<0 .05)。
4.貧困地區衛生技術人員的收入水平與其價值不相匹配
調查地區縣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衛技人員的平均收入僅比當地職工年人均收入稍高,但都低于全國職工年人均收入水平,衛生人員的工資、待遇有待提高。
5.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力培訓工作中,存在培訓經費不足、培訓實施效果不理想。
6.農村三級衛生網絡網底形勢嚴峻
調查鄉村醫生的年齡結構老化趨勢非常嚴峻,調查中平均兩成(個别地區接近四成)的鄉村醫生年齡已界花甲,一旦這批人員退出後,農村三級衛生網絡的網底将面臨着巨大的空檔,對建立農村三級衛生網絡的可持續性提出了挑戰。
(三)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力資源總量不足與利用效率低的現象并存。
貧困地區人均擁有的各類衛生人員數量低于全國水平,同時,從醫生日均診療人次、醫生日均住院床日等反映工作效率的指标來看,縣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人員的工作效率也低于全國水平。
不同地區貧困地區基層衛生人力利用效率水平的大部分指标差異均沒有顯著性。
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力利用效率的因素,護理人員數量進入模型,提示解決農村貧困地區基層衛生資源利用效率首先要考慮合理的醫護比例配制。
(四)貧困地區縣級衛生機構的人員隊伍所有優化,鄉鎮衛生院面臨衛生人才流失問題。
從調查發現,縣、鄉兩級衛生機構人員流動特點不盡相同。縣級衛生機構的人員隊伍所有優化,人才流失問題不太突出,但新近員工存在今後流失的風險:流入人員的學曆層次(本科及以上占25.27%,)、衛技人員所占比重(86.63%)均優于流出人員(本科及以上占12.00%,衛技人員占69.74%)。鄉鎮衛生院面臨人才流失。流出人員職稱層次更高,且流出的主要原因是調動到更高級别的醫療衛生機構。
(五)貧困地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缺編”和“空編”問題并存。
由于缺乏人員合理流動的管理機制,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上,“缺編”和“空編”問題并存。醫療衛生機構缺乏人事自主權,用人機制不夠靈活,缺乏合理的人員退出機制。
(六)在執業醫師考試和職稱評定方面,由于鄉村醫生受教育水平較低、年齡老化(調查鄉村醫生高中及以下占50.08%,35歲以上占67.29%),今後村醫将出現較多無資格報考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問題。鄉村醫生還存在身份和職業定位不清、政府補助無依據、缺乏社會保障等諸多問題。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面臨職稱晉升困難等問題。
(七)基層預防保健人員總量不夠。
基層預防保健人員總量不夠,調查鄉鎮每萬人口防保人員數僅為0.82;預防保健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縣預防保健機構人員的職稱、學曆層次低于醫院;預防保健機構人員老化問題比醫院突出(45歲以上人員所占比重:縣婦幼保健院28.9%,疾控中心37.5%,綜合醫院21.9%,中醫院20.7%);預防保健機構衛生人員工資水平低于綜合醫院的衛生技術人員。
(八)農村貧困地區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不夠。
調查6個省平均縣财政撥款占政府衛生投入比例為75.20%,遠遠低于全國92.20%的水平。衛生機構相當一部分收入用于工資發放,縣綜合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人員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分别為33.33%、40.64%、53.66%、40.15%,均高于全國水平。
對策建議:
(一)構建适應貧困地區衛生人力開發的醫學教育體系
在學校基礎教育方面,可加強人才對口培養、增強培養層次的針對性、增加預防保健人員培養。以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和鄉村醫生為重點,同步加強學曆教育和在崗培訓制度建設的工作,切實提高農村衛生隊伍的整體素質;培訓的規範化管理。在繼續教育上,政府部門、衛生機構與學校應當通力合作,加大對繼續教育的投入;建設以專家為主,團隊為輔二者結合師資隊伍,配備高質量實習基地,為西部和基層培養醫學人才。發揮衛生行政部門在醫學教育方面的整體規劃和引導作用,加強對農村貧困地區醫學教育體系各環節的指導作用,加強各部門的密切合作。
(二)繼續以農村貧困地區适宜性衛生人才為主線,引進、培養和使用人才。從衛生人才的教育經曆、醫技水平、培養方案、工作穩定性傾向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界定适宜性衛生人才。
(三)通過定向培養、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政策,促進農村貧困地區引進人才,以調整農村衛生人力隊伍結構。政府應建立就業導向政策促進醫學人才向基層衛生機構流動,如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人員聘用、收入分配、職稱晉升及培訓教育等方面制定能夠使合格基本衛生人才“留得住”的優惠政策。政府應該對農村貧困地區基層衛生人員支付全額工資,以吸引和留住優秀衛生人才在基層工作。
(四)營造良好的農村衛生人才的環境,穩定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才。
(五)深化衛生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開放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促進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才合理流動。
(六)政府在解決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力問題中的功能定位。
制訂針對農村貧困地區的衛生人力發展規劃和科學的人力配置标準。加大中央及省政府對貧困地區衛生人力的轉移支付力度。積極協調衛生、人事、編制、教育、财政等有關部門,形成農村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合力。
(七)實行完善農村貧困地區基層衛生人力的社會保障制度,有效解決後顧之憂,尤其要解決鄉村醫生的社會保障問題。
(八)建立健全農村衛生人力對口支援機制,加強對支援農村衛生的人員的績效管理,提高外部支援的實施效果和可持續發展。
(九)加強農村基層預防保健人力開發,确保預防保健人員隊伍的穩定。
研究創新與價值:
本研究的部分調查結果對以往大家對貧困地區衛生人力資源的認識進行了補充,如:護士的缺乏是基層衛生人力利用效率重要因素,村醫的老齡化問題嚴重、 貧苦地區醫療機構“缺編”和“空編”問題并存、貧困地區基層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東、中、西部地區分布基本均衡,這些對于今後農村貧困地區衛生人力開發以及三級衛生網絡的構建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
在質性研究方面,引入專門的質性研究軟件Nvivio8進行輔助分析,使定性資料的分析得以量化和标化,分析結果更科學。
研究局限與不足:
限于研究周期和經費,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本研究在設計和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筆者對醫療機構的經濟情況、人員結構、人才引進制度、培訓費用等情況進行問卷設計,但由于在調查過程中,醫療機構認為很多信息屬于醫院内部機密,未予提供,造成資料分析中一些内容的缺失,其次典型案例收集不太全面。
關鍵詞: 貧困地區 衛生人力資源 狀況 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