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職業衛生服務體系研究
博士研究生:張海宏 導師:張 亮 教授
中文摘要
目的:
中國是世界生産大國,進出口總額世界第一,制造業産值世界第二,産品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但是中國與生産向伴生的職業病危害卻日趨嚴重,近十年來每年新發職業病1萬多例,2009年更是高達1.8萬例,每年因職業病和工傷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千億,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本研究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從職業衛生服務相關三方——企業、職業衛生服務機構和政府的角度,分析職業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和運行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内在原因,以提出改善中國職業衛生服務體系運行效率的辦法,為中國職業病防治工作改革提供政策建議。
方法與數據來源:
資料來源:國家有關衛生政策的文件,中國衛生事業發展年報、資料彙編以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些相關統計報告、中國統計年鑒中相關的社會經濟發展資料、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和廣東省衛生統計年鑒、廣東省職業衛生服務調查數據。
研究方法:本研究運用文獻研究和調查研究等方法,通過對中國宏觀經濟經濟和衛生統計資料的曆史回顧和分析和調查數據的分析,借鑒國内外相對成熟的政策分析理論和方法,包括博弈論、公平效率理論、公共産品理論、政策執行力理論,結合中國職業衛生工作的實際,采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對職業衛生相關統計指标的進行比較,分析中國職業衛生服務體系的運行狀态,用圖表的方式描述職業衛生體系各元素間的關系和在不同社會經濟環境下企業職業衛生工作開展情況。
結果:
(1)職業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和運行機制
中國職業衛生服務體系是由企業、職業衛生服務機構、政府、勞動者和社會等職業衛生相關組織構成為的以各種職業衛生相關法律法規為規範的以保護勞動者在生産勞動中免受職業性危害因素的影響的有機整體,動态平衡的、開放的整體,其中前三者為核心元素;企業既是職業衛生服務的提供者又是職業衛生服務的需方,是職業病防治工作的責任者;體系中職業衛生服務機構為職業衛生服務提供者;政府是職業衛生工作的監督管理者,是職業衛生機構的舉辦者,政府在職業衛生工作中起到主導作用。職業衛生三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協作的動态關系。勞動者是企業的一部分,但又與企業相區别,是職業衛生服務最終的服務對象。
職業衛生服務機構是由取得職業衛生服務資質的各級職業病防治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主體,包括社會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教育所及企業内設的職業病防治機構、基本職業衛生服務試點中的各地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國家努力構建國家級→省(市)級→縣級→基層鄉鎮街道級的四級職業衛生服務網絡。
(2)中國職業衛生體系各元素現狀
①中國職業危害企業衆多,企業職業危害嚴重。每年新發職業病超過1萬人,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率為35.7%,其中粉塵是最重要的職業危害因素,占總有害因素的45.78%.
②企業職業衛生工作開展不力。勞動者全部建立健康檔案的38.60%;僅有41.62%的企業法人代表、43.29%的勞動者接受過職業衛生培訓;約50%的企業沒有設立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沒有管理計劃;僅18%的勞動者接受職業健康檢查,其中尤以離崗體檢比例低。
③有資質的職業衛生服務機構數量少,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足,服務提供能力不足,服務提供少。2007年在全國3665家職業衛生服務機構中,僅1076家獲得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資質,1772家獲得職業健康體檢資質,全國有半數以上的區縣沒有獲得服務資質的職業衛生服務機構;在作為服務主體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未将職業衛生服務作為工作重點,其職業衛生技術人員僅占總數的2%,2005年平均每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開展建設項目職業危害評價僅7項,每天職業性體檢13人次。
④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職業衛生監督人員數量不足,監督力度不到位。2008年全國有衛生監督機構2675個,工作人員78892人;具有職業衛生和綜合衛生執法證的監督員僅占監督員總數的3.4%和32.2%,平均每個區縣0.3人和2.9人,平均每個人要管理440多家工業企業;2009年監督檢查建設項目10704家,檢查用人單位125231家,平均每個衛生監督機構僅完成監督4個建設項目和47個用人單位;違法單位被經濟處罰金額不足2萬元,廣東省則平均為0.5萬元左右。
結論:
中國職業衛生服務體系的缺陷在于:
(1)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側重發展經濟、解決就業問題,對職業衛生工作支持力度不夠,表現在職業衛生監督力量不足,監督工作開展力度不夠;
(2)職業衛生服務機構服務提供能力缺乏;
(3)政府對職業衛生服務的補償機制存在缺陷,缺乏績效考核制度,機構開展服務意識不強或選擇性支付能力強的企業提供服務,企業缺乏行業職業衛生管理,職業衛生工作開展不;
(4)勞動者缺乏職業病防治知識,缺乏監督企業開展職業衛生服務的主動性。
完善職業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議:
(1)構建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全社會重視職業衛生工作。
(2)加強政府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加強職業衛生監管機構建設和監督力度,加大職業衛生财政投入。
(3)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職業衛生服務機構,加強職業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衛生工作的力度。
(4)加強績效管理,優化職業衛生機構的運行機制。
(5)改變政府補貼職業衛生服務的方式,通過補貼企業對職業衛生服務的購買,補貼職業衛生工作。
(6)暢通職業衛生信息溝通渠道,建立國家層面的職業衛生信息管理平台。
(7)完善職業衛生法律法規體系,細化相關條款,提高法規執行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8)加大工傷保險、社會醫療保險的覆蓋面,擴大職業衛生服務籌資來源。
(9)加強國際合作,将職業衛生相關标準逐漸與國際标準銜接。
創新:本論文的創新主要有:
(1)提出了一個基于職業衛生稅收為職業衛生籌資來源,以職業健康基金管理為核心,在政府職業衛生監督部門監管下,由職業衛生服務聯合體一攬子提供職業衛生服務,采用總額預付制服務補償方式的,覆蓋全體勞動者的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職業衛生服務體系構想。
(2)從利益集團的角度對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問題進了分析,提出農民工職業病問題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農民工的弱勢地位,提出提高農民工政治話語權、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等,提高農民工集團和個體的地位和能力等解決辦法。
關鍵詞:職業衛生服務,體系,政策,管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