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口老齡化對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需求研究
博士研究生:黃 莉 導師:張 亮 教授 馮澤永 教授
中文摘要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文明、國家工業化、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社會進步、人民健康水平、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随年齡增長、健康狀況逐漸下降、衛生服務需求逐漸增多是公認的普遍規律,加上“健康老年”的需要,努力解決好老年人的醫療衛生、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目的:
社區衛生服務是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标的基礎環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内容。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服務對象是老年人,人口老齡化給社區衛生服務帶來很大影響。伴随中國的不斷強大,社區衛生服務必将形成健全的體系,政府也将作為老年人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主導力量,在制度、機制、體制上為老年人享受方便、經濟、有效的衛生服務提供堅強保障,讓每一個中國老年人病有所醫。
本研究希望能為重慶市構建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提出思路,促進重慶經濟發展 ,為重慶市實現社會和諧作出貢獻。
方法:
本研究是重慶市科委軟科學課題《重慶市人口老齡化對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需求研究》、重慶市教委課題《重慶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與社區建設同步發展的機制研究》的核心,本研究還是重慶市發改委課題《重慶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研究》的一部分。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研究、現場調查、規範分析、訪談法等。
結果:
本課題理論研究部分從管理學、社會學、人口學、經濟學等不同學科出發,将制度和文化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以新公共服務理論(隻有以人為本,充分重視民生,政府的管理才能取得成效;政府的職責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公民的一切合理需求;凸顯政府的服務意識、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強調公共管理的權力和合法性來源于公衆,公衆的滿意度是評判政府公共管理活動的最終标準)、底線公平理論(對于老年人口而言,依靠基本生活保障加上醫療衛生保險,就可以獲得最基本的社會保護,這是政府的責任;底線公平回答了民生建設的原則要求:确保民衆享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适應的民生建設成果,是政府應當承擔的首要責任,也是政府必須堅守的責任底線)、中國的孝文化(樹立關心老人、關注老齡、關懷老人,有利于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提倡孝道、孝文化,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最佳途徑之一;弘揚中國傳統孝文化對于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民生理論(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改善民生提高社會福利,讓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物質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尊重是建立中國和諧社會的重要内容)、社區建設理論(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過程是社會各個部門合作、協商、融合的過程,也是共同精神和共同價值的培養過程,是社會融合的過程;社區建設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手段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的内容)作為重慶市人口老齡化對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需求研究的基礎理論,很好地從民生角度闡述人口老齡化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
課題實證研究部分,研究共抽取了重慶市1102名老年人,社會人口學特征:男女性别比為為1:0.78;平均年齡66.4歲;大部分老年人月收入在1000—5000之間;老年人總體文化程度水平低;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高達92.82%。慢性病患病情況:慢性病患病率63.4%;慢病順位前五位是: 高血壓、糖尿、冠心病、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老年人慢性病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婚姻、文化程度、居住狀态、飲酒與老年人口患慢性病相關。擇醫行為:老年人最滿意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是社區衛生服務站,患病後56.77%首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82.28%的老年人有患病未就診的情況,患病而未就診危險因素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别、工作情況、收入、醫療保障、吸煙、社會活動及自我保健方式對患病後是否就診有影響。社區衛生服務知曉情況:在被調查的1102名老年人中,全部都知道自己家附近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知曉率100%;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中,老年人最熟悉上門出診(63.91%),最不了解慢性病管理(8.28%);重慶市81.07%老年人對政府社區衛生服務政策不了解。社區衛生服務利用情況:過去一年中老年人最常去的是社區衛生服務站(46.35%); 45.05%老年人一年體檢一次,29.3%的老年人從不體檢;老人接受的社區預防保健服務主要是量血壓。對社區衛生服務評價:大部分被調查者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滿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施、環境差最容易使老年人産生不滿意。社區衛生服務需求:重慶市老年人口希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主要是提供固定的全科醫生、上門出診、建立家庭病床等;絕大多數受訪老人認為老年人口社區服務應當由政府負擔費用。重慶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老年人口服務提供的現狀:重慶市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提供雙向轉診(94.24%)、法定節假日接診(92.91%)等服務,而臨終關懷(17.99%)、家庭病床(32.86%)、家庭康複(32.86%)等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服務提供者很少;社區衛生服務提供的服務内容與醫院非常雷同。
重慶市老年人口獲取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障礙是:被醫療保障制度所排斥、衛生資源對老年人口不公平的分配、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的高需求與低利用。在分析障礙的基礎上,提出了重慶市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框架的構想:明确政府職責(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合參與、完善投資機制);建設重慶市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加快社區老年服務建設;建立健全重慶市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強化老年人口社區衛生的全科醫療服務;建立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預防保健機構的分工合作機制,逐步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培養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的隊伍)。本研究探讨了重慶市老年人口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取向,本研究還提出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的政策體系:制定社區老年衛生服務規劃、加大社區老年衛生服務建設投入、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動力是體制和機制創新(培育社會力量參與社區衛生服務、在社區率先推行基本藥物制度等改革措施、推行“公共衛生服務包”制度、開展“創富老年”行動、增加社會保障支出預算、大力發展老齡産業)、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的基礎是衛生服務隊伍建設。
結論:
1.理論研究
每個社會的政治制度、文化形态決定了政府的管理體系,以及與政府管理體系相适應的社會分工基本組織結構形式,塑造了在特定管理環境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及行為方式。
本研究提出從制度與文化角度來審視和構建老年人口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2.實證研究
①老年人口是重慶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重點。
②需要應進一步提升老年人口對社區衛生服務利用率,老年人口對社區衛生服務功能認識不足。
③老年人口社區衛生需求項目和實際利用項目存在較大差異。
④老年人口對重慶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較為滿意,不滿意之處主要是設備、環境及技術水平。
⑤供需雙方需進一步提高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識程度,政府應加強對社區衛生機構的政策指導,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把老年人口的預防、保健真正提到議事日程。
3.構建重慶市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在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老年人口獲取基本衛生服務的主要障礙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構建重慶市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框架。明确提出完善老年健康服務的社會保障機制;構建完善的老年人口衛生服務體系;加大對老年衛生服務體系的公共财政投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老年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與社區建設同步發展的重慶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運行、管理機制等政策建議。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1.本研究提出從制度與文化角度來審視和構建老年人口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2.本研究提出社區建設與社區衛生服務同步發展的理念。
關鍵詞: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需求